陕西的风土人情
- 作者: 神婆星座网小编
- 来源: 神婆星座网
- 2024-12-27
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陕西的风土人情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陕西的风土人情
陕西男人内向寡言,所以喜欢用各种歌来表达情绪:送亲迎亲要唱“盘歌”,拦来的要问,送亲的要答。喝酒要敬酒、猜拳、唱酒歌。在陕南巴山地区,沿崎岖山路背运货物的脚夫要唱“报路歌”,走在前面的人要将路面情况报知后人,提醒其注意,后者也用歌声做答,既传递了信息又解乏提神。这些民歌大都如同口语,信口唱来,曲调自由舒畅。如今走进陕西,如同走进民歌的海洋,那“道情”、“秧歌”和秦腔漫山遍野,信天游荡气回肠。
贫瘠土地上的闭塞与沉闷使人性中自我表现、与人交流、感情抒发等要求受到了压抑,于是人们无时不在寻求机会来宣泄自己的情绪,体现自我,在这种情况下喊和唱就成了当地人特定条件下的惟一选择。
伫立山梁上,小伙的歌声情发自内心,气出自丹田,音随情走,情真意切,音域起伏跌宕,直冲云端。相信不仅那小伙的心上人闻听此声要登高“招一招手”,怕过路的行人也要屏息肃立,向歌声传来的方向久久眺望。
炽热的爱情通过质朴的曲调唱得有韵有味。那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§壁受翌蕊器孬萤蓉纯情,让只会重复“I LOVE YOU”的摩登女郎自惭形秽。
从陕西民歌中,你可结识到“赶牲灵”的汉子、“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”的妹子、“骑青马丢下一只鞋”却又羞答答的姑娘和“盼着那好光景”的受苦人,可看到“风吹那个灯笼吐鲁鲁转”的山村除夕景象和“山丹丹花开红艳艳”的山川秀色。歌里涌动着一方百姓的苦闷、欢乐、满足与期盼,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,如同那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一样深厚。
陕西还是饮食王国。陕西街头有许许多多的小吃:羊肉串、麻辣烫、粉蒸肉、涮牛肚、八宝稀饭、熏肉大饼等等,简直不胜枚举。著名导演黄建新在分析陕西人的性格时说道: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陕西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潜在的艺术气质,而丰厚的物质享受衣食无忧地养成了陕西人少于开拓的惰性。陕西的饺子宴可以做出上百个花样,民问礼馍可以做出许多的造型,陕西人的艺术潜质无不渗透在饮食文化中。
陕西还有名闻遐迩的十大怪:
一、辣子是道菜(有了辣子不吃菜)
有人说陕西人的血液里渗透着辣辣的味儿,因而性子躁,干活猛,说话火,心脏好。嗜食辣子的习惯,就如同依恋着古老的黄土地的情结,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。在关中地区,几乎没有人不爱吃辣椒的,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幼儿,手里拿半个热蒸馍,也要用辣子抹得红彤彤的。关中人吃辣椒,不是可吃可不吃,而是经常要吃。上顿吃,下顿吃,天天吃,一年四季吃。无论吃什么饭都要放辣椒,吃面条放辣椒,吃米饭放辣椒,吃馒头夹辣椒,吃搅团、吃糁糁离不了辣椒,就是喝大米稀饭,也喜欢就着辣椒吃,关中人最不爱吃没有辣子的白饭。没菜、没油、没肉能行,但要是没了辣子,饭就没了滋味,就吃不下去,就难以下咽。如果有了一碟油泼辣子,馒头能多吃一个,面条能多吃两碗。
二、面条像腰带(扯面宽得像裤带)
正宗的“梆梆面”,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,长度则在1米上下,厚时与硬币差不多,薄时却如同蝉翼。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,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,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,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,一顿吃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。
关于“梆梆面”的得名,有这样一个顺口溜:“一点飞上天,黄河两头弯,八字大张口,言字走进来,左一纽,右一纽,左一长,右一长,中间来个马大王,心字底,月字旁,两个贼娃立在旁,坐上车车走四方。”
三、锅盔像锅盖
这指的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,形状大且像锅盖。相传唐代修乾陵时,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,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。于是,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,把头盔放到火上去烤,烙成了饼。乾县的锅盔最好,因为那里是正宗产地。
做锅盔,面要和得很硬,硬得用手都揉不动,要借用木杠来压揉,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。这样,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,清香可口,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。
四、泡馍大碗卖(牛羊肉泡漠大碗卖)
这可称得上是“陕西第一泡”。到陕西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白来一趟。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,肉是大块的肉,馍是硬邦邦的死面馍,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碗,俗称“海碗”。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,呼呼地直冒热气,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,因为碗大,所以边拨边吃。
五、碗盆难分开
陕西人吃饭,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五尺的白瓷青花大碗,当地人称为“老碗”。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,所以往往碗盆难分。在关中农村,每到吃饭时,村头、庄前、树下,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(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),蹲在一起,津津有味地吃饭时拉着话,这就是有名的“老碗会”。由于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,干活出力多,吃饭也多,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,不用再回家去盛饭,省了不少麻烦。
六、帕帕头上戴
由于陕北黄土高原风沙大,又缺水,所以人们大多在头上顶一块帕帕。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,当地人习惯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,它有七大功用:既可防尘防雨防晒,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,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。
七、房子半边盖
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,随处可见“一边盖”的房子。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,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宇的一撇。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,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,正所谓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。又因近百年人口增长迅猛,农村中原来聚居一起生活的家庭,因人口众多,住宅紧张,便形成房子“半边盖”的情形。
八、姑娘不对外
关中地区土地肥沃,又是l 3朝古都,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。因而有“老不出关(潼关),少不下川(四川)”的谚语。久而久之,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,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。
九、凳子不坐蹲起来
由于关中的男子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“老碗会”,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。加之,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“晒暖暖”或者“丢方”、下棋。于是,关中人就养成了“蹲”的习惯。外地人说这是“板凳不坐蹲起来”,实际上这也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。
十、唱戏吼起来
秦腔,其特点是高昂激越、强烈急促。尤其是花脸的演唱,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,当地人称之为“挣破头”。吼戏者,脸红脖子粗,吼得“走火入魔”;只要观众叫声“好”,这吼戏者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。人们认为,这才是真正的秦腔,听起来“过瘾”、“解馋”。外地人开玩笑:“唱秦腔,一是舞台要结实,以免震垮了;二是演员身体要好,以免累病了;三是观众胆子要大,以免吓坏了。”
实际上秦腔唱起来高喉大嗓,既撼天动地、荡气回肠、恢弘雄壮,又悲戚婉转、余音绕梁、娓娓动听。听女声的唱腔如畅饮佳酿美酒,如沐三月春风;听男声的唱腔如观壶口水势、如淋秦岭雷雨,铿锵有力、气势磅礴、解饥止渴、解乏祛病、振奋精神。难怪人们说:一天不听秦腔,心里憋得发慌;一天不去看戏,生活没有意思。
以上就是关于「陕西的风土人情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【神魄星座网www.sHenPO.com独家♂使★用,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