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的风俗习惯
- 作者: 神婆星座网小编
- 来源: 神婆星座网
- 2024-12-27
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河南的风俗习惯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河南的风俗习惯
古语云:“天下功夫出少林!”少林武术诞生于中原文化的古老沃土和氛围之中,必然打上中原文化精神的烙印,有着儒家文化的“风骨”,忠烈,正直,侠义,无畏,形成所谓的“少林精神”。
“少林精神”的灵魂是:忠义为本,爱国护民,崇尚武德,惩恶扬善。所谓忠义,是为国尽忠,深明大义,护国佑民,义不容辞。历史上,少林寺武僧多次介入国家的政治、军事行动。最有名的,当属隋朝末年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,帮助李世民推翻腐朽无道的隋朝,为建立唐朝立下大功,受到唐王朝的嘉奖。明末倭寇侵扰东南沿海,祸害百姓,少林僧人小山、月空率僧兵出战,为国分忧,为民除害,功德无量,后世传扬。今天,仍有许多少林武师任教于军队、公安、武警、保安等部门,弘扬着少林武术保家卫国、造福社会的爱国传统。
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,武功高强、威名远扬、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将军许世友,就是经少林寺磨练后才走向战场的。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忠直刚烈、嫉恶如仇、侠肝义胆、凛然无畏的“少林精神”和河南人典型的忠直侠义人格。
中原武术中,除了少林武术,还有天下闻名的太极拳。太极拳发源于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,其创始人是文武兼备的一代武林宗师陈玉庭。他既是武师,又精通中国文化和中医,因此太极拳中蕴涵深奥的阴阳、太极哲理。它要求习拳者心静意专,以心行气,以气运身,浑圆一体,进入“太极境界”。
在太极拳的修炼和实战中,讲究“以静制动、以柔克刚、顺势借力、后发制人”,这就是“太极精神”。这同样是一种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,与道家那种韬光养晦、保全自身、顺应天道、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态度完全合拍。这种外圆内方、外柔内刚人格和防御型处世态度,正是典型的中原人格和传统河南人的处世方式。
刚直侠义的“少林精神”和外圆内方的“太极精神”,是构成中原文化精神的两大支柱,它们体现着中原文化的儒骨道风,更加张扬了河南人的人格、性格、处世方式、处世态度。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原民风和中原人格,而且对中国的整个国民性也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。
豫剧、曲剧、越调则是河南人喜爱的历史悠久的三大传统剧种,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最适合表现中原百姓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想。这些剧种的传统唱腔多为慷慨激昂、苍凉悲壮的“悲调”,这种唱腔与千百年间中原百姓在苦难生活、悲惨遭遇中形成的悲戚心境和悲剧审美体验相契合,容易激发大众心理的共鸣。
从内容上看,这些戏剧的传统剧目大多是中原百姓所熟悉和津津乐道的:谴责昏君奸臣、歌颂清官忠臣、宣扬忠孝节义、惩恶扬善。如《铡美案》、《七品芝麻官》、《穆桂英挂帅》、《花木兰》、《岳家将》,等等。中原百姓对这些宣扬忠孝节义道德的历史故事百看不厌,百听不烦,花木兰、包公、杨家将、穆桂英、岳飞等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和“道德偶像”。由于长期耳闻目睹,许多人对戏中的故事情节、唱腔台词都烂熟于心,闲来无事就唱上几嗓子,顿觉“顶天立地”,仿佛自己成了戏中人,成了正气凛然的忠臣义士,胸中充满自豪、自得之情。
这正是文化孕育戏剧,戏剧又反过来塑造人格和民风。河南的传统戏剧对儒家忠孝节义道德的极力褒扬和宣传,无形之中使河南的民性、民风都浸透了“儒家”的神魂和色彩,忠孝为本,善恶分明,注重人品,崇尚礼节和义气。可以说,儒家道德透过戏剧这个特殊“渠道”,渗入了中原百姓的血液和灵魂之中。
在日常生活中,经常听到河南的老百姓引用戏剧中的术语和道德标准,评判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。例如,把老当益壮、雄风不减的成年女子称为“穆桂英”,把朝秦暮楚的负心郎称为“陈世美”,把执法公正、不徇私情的官员称为“包青天”,把官场中投机奉迎、打击陷害别人的人称为“奸臣”、“小人”,等等。针对官场中任人唯亲、结帮拉派的现象,百姓们的解释是“一朝天子一朝臣,这朝不用那朝人”,“朝中无人难做官”,如此等等,无不体现中原百姓“儒”昧十足的道德观、价值观和政治观。
以上就是关于「河南的风俗习惯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【神魄星座网www.shenpo.com独家♂使②用,不得自行转载,违者必追究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