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看关于布朗族乐器图片及介绍

  • 作者: 神婆星座网小编
  • 来源: 神婆星座网
  • 2024-12-28

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看看关于布朗族乐器图片及介绍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
 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,没有之一。这么多的人口都被区分开来,那就是五十六个民族,每个民族间都有着差异,明显的是语言、文字和服饰,能够直白的变达出差异。在民族里面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音乐,乐器是不可少的,看看关于布朗族乐器图片及介绍。

  布朗族的乐器和傣族基本相同。吹奏乐器有芦笙、米箫;弹拨乐器有玎、口簧、小三弦;打击乐器有象脚鼓、镲等。布朗族芦笙与苗族芦笙不同,用14枝笙苗分两排插入木质笙斗而成,能奏八度、五度、四度等和音,曲调常在高低八度的持续音中进行。用于歌舞伴奏或独奏。是簧管乐器,从傣族传入,由铜制簧片和竹管构成,多奏布朗族民歌改编的乐曲,如《宰腊》、《赞普赖》(摘棉花歌)等。

  芦笙
  芦笙,为西南地区苗、瑶、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。发源于中原,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,其前身为竽。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,素有“芦笙之乡”、“歌舞之乡”的称誉。芦笙,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,逢年过节,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、丰富多彩的芦笙会,吹起芦笙跳起舞,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。

  芦笙节
  在芦笙盛会里,尤以凯里国际芦笙节最为壮观,它集民族风情之精华,以“百牛争霸”、“千对银角”、“万把芦笙”的缤纷壮观场面,融民族文化、体育、饮食、工艺为一体,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,招商引资、发展经济的大舞台。从1999年8月28日首届国际芦笙节成功举办以来,已成为人们观注的焦点。

  侗族芦笙节: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、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,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,为期一周。相传,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,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。据文献记载,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,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。节日期间,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、头缠青布巾,腰束大带,手持芦笙、锁呐、铜鼓,涌向会场;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、图案的衣裙,头缠青帕,腰束绣花彩带,佩带银饰,边说边笑跟随而来,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。

  箫,我国古老民族乐器。单管,竖吹,音色柔和典雅,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,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,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。幽静典雅,回味无穷,知音难遇,独醉其中。

  箫的构造
 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,较曲笛长,上端留有竹节,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,吹口开在上端边沿,由此处吹气发音。在箫管中部,正面开有五个音孔,背面开有一个音孔。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,可用来调音。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,它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,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饰。箫不设膜孔,专业演奏的箫音孔增至八孔,并带有铜插口,可调节音高音低,方便于乐队的合奏。箫依据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专业程度分为:普及箫,专业箫和精品箫。普通箫用紫竹制成,不论节数,外漆树脂漆。对材质的要求低,适合于一般演奏和练习用。专业箫选用档次较高的紫竹,制作工艺精良,适于音乐演出使用。精品箫的选材极为讲究,对竹子的长相,老结度,竹子的发音,振动以及节数都有一定的讲究,其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,都为演奏和收藏。

  玎
  是布朗族弹拨弦鸣乐器。布朗语又称得玎、扒玎、玎朗。“得”为弹,“玎”为琴,意即弹奏的琴。汉族称其为布朗玎。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、景洪和临沧地区双江、永德等地。

  玎的形制
  形制多样。传统的赛玎,外形和阮有些相像。它由共鸣箱、琴头、琴杆、弦轴、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(图),琴身大小不一,全长70厘米~90厘米。传统多用当地所产的一整块布朗语称作“傣多”的木料斫制而成,在其一端挖凿出腹腔,上面再盖以“傣多”木薄板而成共鸣箱。

  共鸣箱多为扁状的椭圆形中空体,也有桃形、冬瓜形、上方下圆形等多种,琴箱长23厘米~32厘米、宽20厘米~26厘米、厚5厘米~8厘米。如今,琴箱框板多用红椿木、香椿木、黄桑木或楠木制作,若干块板材拼接胶合成琴框,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,两面蒙以木棉、松木、杉木薄板或去皮薄竹板。琴头和琴杆使用一块琴框木料制作,上部为琴头,中下部为琴杆。

  琴头造型古朴,多为方柱形,上端稍大、平顶,正面雕刻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纹饰,下部开长方形通底弦槽,两侧设有四个弦轴(左右各二)。弦轴红椿木或黄桑木制,呈圆锥形,轴体表面刻有直条瓣纹为饰。琴杆宽而长,呈半圆形柱状体,上窄下宽,前平后圆,上端设有山口,下面为按弦指板,上设三至五个木制音品,琴杆下端插入琴箱方孔中。面板的中上部开有若干圆形小音孔。琴马竹制、木制或铁制,置于面板中下部。张有四条琴弦,最早都用从电线中剥出的铜丝,后才使用钢丝弦。在弦槽和尾柱之间,系有一条绸布制的彩色背带。

  勐海县打洛的赛玎,琴身长80厘米,共鸣箱呈冬瓜形,长27厘米、宽20厘米、厚5.5厘米,琴杆长28厘米,指板上设有三个品位;勐海县西定的赛玎,外形有如汉族三弦,规格较大,琴身全长92厘米,共鸣箱用红椿木挖制而成,长23厘米、宽21.5厘米、厚7厘米,琴杆较长。

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歌舞团,在布朗族民间传统赛玎的基础上,改革制成短杆赛玎,琴身全长69厘米。共鸣箱使用香椿木制作,长23厘米、宽18厘米,面板中部开有10个圆形小音孔。琴头方柱形,长16厘米、宽5.5厘米,上部平顶,正面雕饰有花纹图案,下部开通底弦槽,两侧各置两个硬木制弦轴,轴长12厘米,呈圆锥形,外表刻有直条瓣纹。琴杆长30厘米、宽3.4厘米,正面设有五个品位。面板音孔下方置琴马,张四条钢丝弦。通体漆饰各色花卉、图案及条纹,色彩绚丽,外表美观。

  口簧
  口簧,拔奏体鸣乐器,亦称“口弦”,流行于世界各国许多地区。在中国主要流行西南、西北、东北等地20多个少数民族中,多用于娱乐及男女社交活动。

  内容
  拔奏体鸣乐器,亦称“口弦”,流行于世界各国许多地区。在中国主要流行西南、西北、东北等地20多个少数民族中,多用于娱乐及男女社交活动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。汉文史籍中曾用响篾、口琴、口弓、篾片、拉篾、篾琴等名称。它源于古代的“簧”。《诗经-鹿鸣》中的“吹笙鼓簧”,是关于口簧的最早记载。宋陈《乐书》云:“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,今民间有铁叶之簧”。这说明900多年前已出现五片竹制口簧和铁制簧。

  口簧有竹制和金属制两类。分单片、多片各种。竹制口簧,一般为“自簧”,即用带皮金竹削薄后,从竹片本体的中间刻制出簧舌,其音高与簧的长短、厚薄、宽窄有关。多片金属口簧,常用铜制,形状与竹制口簧相仿,较短小,铁框铜簧钳形口簧,均为异簧,以细铁条为框,中间另装一根钢条为簧。

  口簧的演奏方法是:左手持口簧根部,将口簧上部轻咬于上下牙齿之间,右手以手指拨动簧舌自由端、或拉动系于右端一细线使自由端发音,有时伴以哼吟声。口簧是利用人的口腔为共鸣箱,借助口腔、唇、颊、舌的位置改变而发出基音上方的不同谐音,音色浑厚低沉。多片口簧一般一片发一音,或发两音以上的泛音。台湾省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口簧多至8簧,4簧的簧片音高。

  亚洲及大洋洲多为竹、木口簧,印度和欧洲多为金属口簧,竹木口簧和金属口簧的音色各有特色。

  小三弦
  小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,历史悠久,文化渊源悠长。由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环境的差异,近千年来,无论从用材和外观的制作,还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发展,小三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,形成了门类众多、各有所长、各具特点的局面。

  形状构造
  云南拉祜族喜爱的传统乐器。形体小巧精致,琴弦为三根同样粗细的钢丝,琴码为一枚旧时铜币上斜放一截小铁棒。弹奏方法独特,不用指头肌肉触弦,而用指甲背面紧贴指板按音,使小三弦获得清晰明亮的余音,为它迷人的揉弦、滑音提供了可贵的音源。右手食指绑一小竹片,用第一关节弹奏。竹片坚韧有力,富有弹性,发音显得清新而柔和。独特的形制与独特的演奏方法,使它具有独特的音响;音量较小而集中,音色清晰而柔美,并有较持久的余音,像吉他、似古筝,但比二者更纤细,能维妙维肖模拟人声。在云南省澜沧县一带拉祜族中流传。拉祜族小三弦,从形制到演奏方法都与汉族大、小三弦有较大区别,别有一番风味。

 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弹弦乐器,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,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。

  拉祜族小三弦:拉祜族弹弦乐器。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。

  拉祜族小三弦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,但形制较小。整个琴体用枫木或其他硬质木材制成。全长53厘米左右,琴杆和琴头较宽,琴头顶端向后弯曲呈弯月形。琴鼓为扁状椭圆形共鸣箱,蒙以蛤蛴皮或羊皮。装三个弦轴,张三条丝弦。依次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。音色清亮、优美。颇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爱,常在倾诉爱情时演奏。

  拉祜族小三弦经过改革,出现了电扩音小三弦,增强了表现力。可参加乐队合奏,音色柔美、动听。

  总结:看完小编整理的文章,大家对布朗族乐器有了解了吧。在这些乐器里面,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是萧吧,很具有侠客的味道,一萧一剑走江湖。

大家都在免费测试 血型性格,你要试试吗?


以上就是关于「看看关于布朗族乐器图片及介绍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
神魄星座网www.shEnpO.com★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!】

查询
白羊男 / 白羊女
摩羯座

分享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