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具神韵的山东八角鼓
- 作者: 神婆星座网小编
- 来源: 神婆星座网
- 2024-12-27
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独具神韵的山东八角鼓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八角鼓原是满族最具有特色的民间乐器,随着清军入主中原,这一特殊的乐器也在中原大地流传开来,通过民族融合,使得山东文化里的八角鼓除了满族特色更添加了汉族独特表演技艺,同时因为一俗曲小唱为主更容易为大众接受。
八角鼓,又名八旗鼓,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。最初八角鼓是满清军营中的“军歌”,盛行于满清贵族中,后渐渐形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。音乐结构为曲牌联缀体。约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民间,得到广泛传播。
八角鼓传入山东约在清乾、嘉年间,在长期的传唱过程中,逐渐成为富于山东地方特色的曲种。八角鼓在山东最早记载,见诸清嘉庆年间济南华广生所辑《白雪遗音》一书。此书中记录了流行俗曲说唱形式数十种,内辑八角鼓唱词49段。有些与今存八角鼓唱词基本相同,可见八角鼓在山东流传之久远。
八角鼓传入山东有三条途径:一是沿京杭大运河传入聊城、济宁等水路码头重镇。第二条途径,是由在京为官的山东籍官吏还乡带回。第三条途径,则是进驻山东的八旗军营带入。青州的八角鼓即是如此。
八角鼓得以在山东各地流行,与山东俗曲小唱盛行及其悠久历史有密切关系。宋元散曲、诸宫调,明代俗曲、时调都曾在山东盛行。至清代,联缀各种小曲演唱故事的曲艺形式,在山东各地普遍存在。淄博有俚曲,临清有时调,济宁有平调、岭儿调,曹州有山东琴书的前身“小曲子”(也称“琴筝清曲”)。八角鼓和它们一样,也是以联缀各种俗曲小唱为主要音乐形式,所以它能很容易为山东人接受。
八角鼓在山东虽然流传较广,但因多数为自娱性演出,影响面较小。除聊城、济宁外,各地八角鼓无横向交流关系。在封闭式的传唱过程中,逐渐由“京口”演唱而变为以各地方言演唱,并受当地姊妹艺术的影响出现种种变异。因此,山东各地的八角鼓,演唱上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。
八角鼓传入山东之初,首先传唱于官僚、士绅、文人、巨贾之中,至清末才逐渐传入市民、手艺人等平民百姓之中。其演出也没有正式组织,多系爱好者自发结合。
八角鼓演唱形式,以坐唱为主。多为一弹一唱,也可数人联唱。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。演出人数多时,可增加四胡、月琴、扬琴、坠琴、琵琶等。击节乐器以八角鼓为主,有时也加入小钹、玉子、碟子等。
八角鼓曲(书)目比较丰富,已搜集到的抄本即达300余篇。大部分曲目为各路八角鼓所共有,只是流传中逐渐遗失,存留多寡各不相同。八角鼓的曲(书)目,大致可分为两类。一类是以抒情为主的短小唱段。此类曲目文学水平较高,多为文人写作,词句文雅,重情趣,格式严谨。
另一类是有故事情节的书段。此类为八角鼓演唱内容的主体,取材广泛,故事性较强。有取材于民间故事,取材于民间生活的曲目曲词俚俗,富于生活气息,大量方言及民俗情节的加入,使得曲目极富地方特色,最具代表性。八角鼓一般均无长篇书目,唯莱阳八角鼓艺人董岐山编创了《莱芜县》一部。
山东八角鼓音乐为曲牌联缀体结构,使用的曲牌总数,据艺人讲可达300余支。但大都在传唱中遗失。从现存的90余支曲牌来看,多数是明、清以来流行的时调小曲,以及少量民歌和来自姊妹艺术的曲调。
山东八角鼓传来之初皆用北京语音演唱,后逐渐改为方言,但仍残留京音演唱的痕迹,而青州八旗营后裔演唱则仍用京口。音乐上,因其封闭式的传唱,也基本保留了原始曲调。因此山东各地八角鼓各分支间,虽很少交流,甚至是绝无往来,但同名曲牌的曲调却基本相同。仅为适应各地方言语调,在旋律进行及装饰音上小有变化罢了。
山东八角鼓曲牌联缀较有规律,一般有三种格式。一是仅用(鼓子头)、(鼓子尾)演唱的单曲结构,多用于较短小抒情曲目,在八角鼓所使用的数百支曲牌中,只有这两支是八角鼓所独有,可谓八角鼓典型音乐代表。
二是小套格式。联缀方式如:鼓子头→阴阳句→罗江怨(或剪剪花、玉蛾郎等慢曲牌)→鼓子尾。此套路适合演唱数十句以下的小曲目,也是艺人们填词创作最常用的一种套路。这种套路形式,可以使短小的唱段,仍能保持起承转合的完整音乐形态。
三是用于长段书的套路。其联缀曲牌一般为十余支,某一曲牌可能重复使用多次,而且曲牌的变体增多。除在开头结尾固定使用(鼓子头)、(鼓子尾)外,其他曲牌的联缀比较自由,曲牌会出现“加垛”、“楼上楼”、“破曲”等各种变化。各曲牌大都以“过门”相连接。
以上就是关于「独具神韵的山东八角鼓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『文章♀来①自神魄星座网www.shenpo.com,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!』